罗城 是在防御首都的目的下修建的外郭城,环绕现在的扶余邑,保持其原貌。从扶苏山城开始维护城市北侧与东侧。罗城不仅防御首都,还划分首都内外,具有象征性意义。
扶余位于锦江旁边,西侧、南侧由自然防御设施锦江维护,自然形成的提防承担着城墙的作用。而扶余东侧是山地中间的平地,需要修建人工设施。经考古调查发现了6.3.公里的罗城区间。罗城分为北罗城、东罗城,北罗城始于扶余北端的扶苏山城,向东沿着青山城外围直至石木里,东罗城起自石木里止至盐仓里。百济灭亡以后,北罗城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虽然现在可用肉眼确认的城墙区间不多,可埋于地下的城墙有待考古调查,随着今后考古调查的开展,将揭晓其全貌。东罗城保留较为完整,经20余年的考古调查,揭晓罗城的建造时期、城墙建造技术、门遗址等东罗城的全貌。
罗城与以往的山城不同,是一个连结山地、平地,包围首都外围的特殊城堡,根据地形采用不同的筑城方式,经科学考古调查,确认丘陵区、低湿的平地所采用的筑城方法不同。
在通过丘陵区的城墙中心部位用土夯实一层一层叠高,在城墙外部开山形成急陡坡面,用碎石在城墙外围砌起两米进行加固。
在通过低湿地区的区间采用特殊的筑城方法,即枝叶敷设、打桩,对松软地基进行加固。这一独特施工方法看起来有些繁琐,下面就来详细了解这一筑城技术。先在清理好的地基上,对齐城郭底部外围整齐敷设直径五至六厘米的木头与细小树枝,阻断地基与土筑层,以加固松软的地基。再在敷设树枝的上面堆放50厘米厚的黏土,其上再敷设树枝,反复上述工序。经确认,遗迹中这一工序反复了三次,反复使用枝叶敷设、筑土的方法建造的城墙残存高两米,由此可推测出其总体规模。
此外城壁内外还发现了以一定间隔打桩加固的痕迹。桩子直径五至十厘米,每个桩子间隔50至100厘米,桩根至地基土层第一层敷设树枝,利用水分将黏土层与其下层紧密粘合,以免城墙下滑,属于采用新工法的案例。
在通过低湿地带区间的筑城方法中,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基础部城墙外部设有石列或积石层等加固用设施。
扶余地区的北、西、南面被锦江环绕,受到这些自然环境的影响,扶余罗城将正门设在东侧。相当于正门的第一东门遗址是在陵山里王陵旁边的平地上发现的。正门宽9.5.米,利用长方形石材整齐建造。
经2013年的考古调查,发现了第二东门遗址,它位于扶余罗城第一东门遗址北侧800米山脊往北延展后向西北偏转的地方。此地是海拔120米的小山山顶,可看到扶余市中心与益山市的弥勒山。
通过发掘发现门遗址遗构出土了大量瓦片与柱坑,可推测此地有相当于门楼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