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주메뉴 바로가기 하위메뉴 바로가기


弥勒寺遗址

弥勒寺遗址​位于益山市金马面标高430米弥勒山下的宽广平野上,堪称是东亚最大规模的寺庙遗址。《三国遗事》中收录有弥勒寺的创建传说,在高丽史书《三国遗事》中记载百济寺庙可谓是特殊的一例。​

Mireuksa Temple Site

百济武王与王妃向狮子寺出行,行至龙华山山麓大池下遇见弥勒三尊佛,王妃恳请武王在此修建寺院。而填埋池塘,在三处建立塔、金堂与回廊。通过这一传说可确认弥勒寺是综合百济国家力量的国家级寺庙;将湿地填成平地;根据弥勒菩萨以三次说法救渡众生的佛教经典的内容完成寺庙布局。自1974年启动以后,进行数十年的考古学调查,证实其大部分记载内容属实。经调查发现弥勒寺的创建时期是武王在位时期7世纪初,壬辰倭乱时期被关闭。​

弥勒寺的中门、塔、金堂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三栋一塔一金堂式的寺庙并排而立,形成独特的结构。与两侧的东院和西院相比,中院的面积、金堂及塔的规模更大,构成中心。​

东院、中院、西院分别由各自的长回廊隔断,形成独立空间;北侧连接有一栋大讲堂。也就是说,礼佛空间分三个院,讲堂却只有一个,供整体使用。在与讲堂连接的北、东、西回廊遗址处发现了后代用作僧房的痕迹。​

百济时期的寺庙遗址规模为从礼堂到中门134m;以东院和西院的外廓为准,宽172m。

源自后方弥勒山上的水沿寺庙四周的人工水路出水。寺庙南侧正面有建造大池塘的痕迹。讲堂北侧有两座桥,驾于人工水路之上,通往后方的后园地区。此处原为湿地,因此排水处理格外周密,各院金堂也采用特别结构防潮。金堂地面铺有地台石,上面沿菱形铺设约一米高的基石,基石上面有搭地板架的痕迹。可见金堂地面可能留有空地。

百济在一塔一金堂的寺庙布局的基础上,为体现佛教的弥勒信仰兴建了三塔三金堂独特布局的弥勒寺。百济人希望通过弥勒寺实现人人平等的弥勒下生的梦想,如此这般,它的建造反映出拯救天下苍生的迫切心愿,可谓是古代百济人信念的结晶。​

原来弥勒寺有三座塔,中院有木塔、东院和西院分别有石塔,中院木塔的烧毁时期不得而知。东、西院的石塔中,东院的石塔在发掘当时完全倒塌,使用在石塔上的石材在周边零散着,部分材料流失已无法复原。西院的石塔大部分部位被毁损,只有东北侧面留存六层。​

1998年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查以后,石塔的稳定性受到质疑,从2001年起由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进行解体调查及修复维护。从2002年起正式学术研究予以启动。​

Mireuksa Temple Site

对弥勒寺遗址石塔进行发掘调查的时候,东塔遗址出土了露盘石与遗失的屋盖石,依照与西塔的比例计算,这座塔原本是九层塔。1992年依照这一结论在弥勒寺遗址东院进行石塔复原,其复原的高度为24米。庆州感恩寺遗址石塔高13米是现存最高的新罗石塔,弥勒寺遗址石塔却是它的两倍。​

此外,2009年对西院石塔进行解体调查的时候,一层心柱石上面中央发现了舍利孔,舍利孔周围有十字形的墨线与用石灰密封的痕迹。舍利庄严安置在舍利孔内部,出土了舍利壶、金制舍利奉安记、银制冠饰、青铜盒等一批供养品。​

舍利奉安记内有揭晓639年安置舍利并建立石塔的内容,这是证明弥勒寺是在百济武王在位时期兴建的历史纪录,实属罕见的遗物。 ​